1924年冯玉祥将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赶出紫禁城,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至今整整百年。“九·一八事变”后,故宫陆续组织文物南迁,存于四川各地,抗战胜利后“东归”南京。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文物被运至台北,1965年落成“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华文明珍宝从此两岸相望。
黑嘉嘉参观围棋展,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余佩瑾以落子手势合影。
作为纪念百年的特别展览,台北故宫博物院7月12日至9月28日推出《碁人弈事——古代围棋文化》,展出六十余件围棋相关藏品,并在8月17日举办“故宫一百碁人弈事围棋赛”,宣传词为“等了一百年才有的围棋赛”,配上宋代黄庭坚“投壶奕棋,烧烛夜归”书法,300个名额被4岁到70岁的爱好者一扫而空。
比赛现场。
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萧宗煌为获奖业余棋手颁发纪念品。
《展览概述》称:“棋盘虽小,方寸之间仿佛一座小宇宙,蕴藏着无尽的人生智慧。围棋,不仅是历代文人雅士钟爱的琴棋书画‘四艺’之一,更是一种流转于宫廷、寺院、闺阁与街巷的文化记忆。这项古老的益智活动,源于华夏上层社会,历经千年传播至东亚民间,至今仍在全球体坛与数位(数字化)及动漫世界中展现旺盛生命力。”
参赛棋手纪念扇。
“本展以‘碁人弈事’为题,取古代围棋别称‘碁’、‘弈’之意,从不同人物视角与历史场景,娓娓道来一段段与围棋相遇的‘奇人逸事’。透过跨越汉至清的精选书画、文献与器物,看见帝王将相在棋局中运筹帷幄,文人雅士藉手谈抒发感怀,僧侣神仙于对弈间参悟生死,仕女闺秀在棋盘上消磨时光。古人以棋观人、以棋养性,重在过程中的情感交流与对人生的省思。即使未必精于棋艺,仍可在一盘静心对弈中,享受片刻宁静,寻得一种从容处世的节奏。这或许正是围棋留给现代人最深刻的启示。”
黑嘉嘉体验“棋问古人”AI互动。
观展现场。
以下为部分展品,“展览介绍”文字均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传五代南唐,周文矩《明皇会棋图》。展览介绍:唐明皇(唐玄宗)热爱下棋,登基前曾与日本遣唐僧辨正对弈,并任命棋士王积薪为“棋待诏”,推广围棋不遗余力。画中除未落子的棋盘,还见丑角装的优人与马球棍,点出皇帝多样的娱乐喜好,寓有“沉迷享乐、荒政必败”的警示。左上乾隆题诗更用杨贵妃放犬扰局的典故,批评其荒淫误国,展现后世对帝王逸乐与政治失衡的省思。本作旧传周文矩所绘,实与元代任仁发画风更接近。
传五代南唐,周文矩《荷亭奕钓仕女图》。展览介绍:本画旧传为五代仕女画家周文矩所作,从风格推断应为17世纪左右的画作。画中描绘一群穿着轻薄罩衫的妇女在池畔挥扇赏荷、倚栏垂钓、凭几下棋的闲雅夏日生活。画家对围棋似有一定理解。
展览介绍(续):根据专家判断,棋盘上的棋子布排符合围棋棋路。对弈时以棋罐的盖子存贮吃掉的棋子(编者注:局部图中,下方栏杆遮挡处的棋盖里隐约有两颗白子。因对侧手中棋罐内有大量白子,可证两颗白子为死子。但棋盘上其实有应提未提之子),亦为延续至今的常见作法。画中对建筑、衣着、器具细节刻画入微,颇耐细观,提供珍贵的古代围棋视觉资料,也呈现过去女性对围棋文化的参与。
传宋,缂丝《谢安赌墅图》。展览介绍:缂丝为富丽精美的丝织工艺,自唐代兴起、宋明尤盛,多取材自历史典故与传说。本件描绘东晋名相谢安(图右着木屐者)于淝水之战之际,面对前秦苻坚大军来袭,即使寡不敌众、兵力悬殊,仍从容地与带兵的侄儿谢玄在华美的花鸟庭景中对弈,并以东山别墅作为赌注的故事。即便左侧传来捷报,他依然面不改色地把棋下完,尔后跨过门槛时,才因内心欣喜而碰断木屐。此幅虽传为宋代作品,但人物形象与明画较相近。
明,青花婴戏图碗(嘉靖)。展览介绍:碗身上的16个童子,或骑马、奏乐,或表演戏偶、扑捉蝴蝶,活泼生动。碗心则为两个童子对弈,神情专注。明代琴棋书画四艺昌盛,童子学艺场景也常出现在瓷器上。古人早已认为棋艺能够陶冶性情,开发心智。这只大碗,正是那份教养智慧的美好见证。
明,黄彪《九老图》(局部)。展览介绍:唐代诗人白居易退休后,与其他八位高龄名士在洛阳香山组成诗社,世称“香山九老”,成为后世追摹的雅集题材。此画为明代苏州画家黄彪临摹当地流传的宋版九老图而成。画中耆老于松竹繁花间展卷赋诗、戴花舞踏、围坐对弈,姿态可爱。根据画中的姓名题识,对弈者为白居易和刘真。桌上棋盘的线条间距虽不严整,但纵横皆有19道线条,符合正规的19路棋盘。可惜无法判断黑白棋各自由谁持有,无法窥知当日局面。
明,娄坚五言古诗书法:“白黑彼二豪,纵横此八埏。宁待局终后,方知幻化缘。胜劣茍无辨,生死可与言。”展览介绍:明末“嘉定四先生”之一的娄坚以诗文书法闻名,也热爱围棋。本幅书写的五言诗,收录在娄坚的诗集中,书中补充小注提到他为了安慰丧亲的友人“纯中道兄”,频频与他对弈,并作了这首以弈棋为喻的诗,带入人生哲理,希望好友能像看透棋局胜负一般,超脱对生死的执着。全作笔墨跌宕丰秀,流露出娄坚对宋代苏轼、米芾书法风格的临习。
清,孙祜《万寿图》(局部)。展览介绍:《万寿图》册共12开,为雍正、乾隆朝时期的清宫画家孙祜所作。孙祜擅长人物、山水与界画,曾参与绘制清院本《清明上河图》。此处,他以工笔设色,描绘须发斑白的众仙翁,从事各种与仙道信仰和文人生活相关的活动,将文人四艺升华为仙人雅趣。“万寿”为古时臣民对帝后生日的敬称,仙翁的长寿形象与本册中的采芝、献桃、炼丹等活动,增强了画作的贺寿意味。
清,碧色及蓝色玻璃围棋子附黑漆描金棋罐。展览介绍:围棋因棋子以黑、白二色为主,故俗称“黑白”或“乌鹭”。但棋子色彩丰富,这组收纳于黑漆描金圆底方盒中的碧、蓝色棋子,即为佳例。乾隆皇帝曾下令烧造16色玻璃棋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四种,此为其二,另有红、黄二色玻璃棋子于“贵冑荣华”展厅展出。本组玻璃棋子一面扁平、一面圆凸,清亮通透、手感沉稳,是明代起流行的样式。元代的棋子为两面圆凸,显见棋子外形与用色,随时代风尚演变。
清,《渔樵耕读画(二)柯山观奕》。展览介绍:“柯山观奕”出自六朝志怪小说《述异记》,讲述晋代樵夫王质入山观仙童下棋,忘却时日,回神时斧柄已烂、人事全非的故事,遂成围棋别称“烂柯”的由来。本幅选自《渔樵耕读画册》,由词臣画家绘制历代渔父、樵夫、农人的故事,寓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画旁题诗署名“绵宁”者,为道光皇帝皇子时期所题。
清,裱锦围棋象棋棋盘。展览介绍:本件双面两用折叠式棋盘是在一片薄木胎上包覆白绢后,以墨笔描画格界而成。展开后一面可下围棋,一面可下象棋,并可摺叠收拢,以利携带收纳。棋盘收贮于多宝格古玩盒小抽屉中,曾配有玉制的围棋子及象棋子。
除书画器物外,还展出了元《事林广记·棋经十三篇》,明《坐隐斋先生自订棋谱全集》、清代《灵棋经》等棋书棋谱,以及林海峰题字棋具、周俊勋LG杯冠军奖杯、许皓鋐亚运会金牌的“台湾棋坛风云”板块。
林海峰的子女林敏浩(左一)、林芳美(右一)陪同8月特邀参加中国台湾女子最强战的张栩妻女小林泉美、张心澄参观展览。
“故宫一百碁人弈事围棋赛”中,出现了一位久未露面的名人身影,乃是1955年出生的资深媒体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频繁来往两岸报道围棋,后来成为电视名嘴的马西屏。马西屏曾任已停刊的“中央日报”副总编辑、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马英九文宣助手,为首位包揽四座中国台湾新闻奖者。1989年赴浙江采访第1届应氏杯决赛,与聂卫平搭档获宁波桥牌双人赛冠军,同应昌期、周俊勋等宝岛棋界人士均关系密切,留下名句:“当他拿起棋子与人对弈的刹那,生命就已庄严地获得胜利,人生从此红光满面照破山河万朵。”
约十年前,曾经博闻强识笔耕不辍的马西屏患上失忆症,逐渐淡出荧屏。赛后感慨:“我今年七十岁,自学围棋六十多年,这次是因为破天荒要在故宫下棋,人生第一次报名参加围棋比赛,第一次拿冠军,第一次有了段位证书。昨摸到棋子梦回年少,我大概有二十多年没摸过棋子了。”
马西屏不无自矜地表示:“我桥牌曾经拿过几十个冠军,现在围棋终于有一个冠军,而且分量十足。讲故宫故事最多与写围棋故事最多的人,拿‘故宫围棋’冠军,多么有意思,这也是另类纪录。我其实已经病了超过半个月,本来不想参加了!总共要下五盘棋,担心撑不住,坚持最后终于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