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围棋团体项目何时摆脱“恐韩症”

作者:小石点击:283492012-02-20 12:06

  农心杯可以算是中国围棋界的心病。无论在其他世界大赛中多少次击败韩国人,但因为农心杯惨不忍睹的战绩,我们始终很难堂堂正正地说自己已经超越了对方。先是有连续八年从未染指冠军的不堪往事,接着是所有人都以为常昊四年前那次精彩非常的四连胜能够从此改变局势,岂料中国队却始终逃不开农心噩梦,又是连续三年被韩国人压制,无缘冠军。

  渐渐地,许多棋迷便悲观了起来,觉得只要大小李尚未出场,那无论中国队形势多么有利,最后终究将是无功而返。而即将进行的第13届农心杯最后阶段的比赛,似乎又隐隐显现出不安的征兆:虽然小李选拔赛遭遇淘汰,但获得外卡的大李曾在两年前连胜刘星,古力,常昊,把中国队的冠军梦撕得粉碎。更何况,这一次我们只剩下了谢赫和古力两人,而对方却有着挟三连胜势头杀至上海的金志锡,以及刚刚击败古力夺得世界冠军的元晟溱,加上功力深厚的李昌镐。这样的阵容对比,似乎让我们的担忧又增加了几分。亚运会的伤痛依然历历在目,中国围棋不想也不能再承受一次团体比赛的败北,因为就算一次的失败是偶然,那接二连三的铩羽而归就不仅仅是运气那么简单了。这次中韩比拼,是一场中国队输不起的豪赌,赌注是这些年来挂在嘴上的棋手厚度,以及毫不逊色于韩国的顶尖棋手实力。

  说实话,围棋发展至今,关于中日韩实力对比的话题已无太多争议:日本渐行渐远,中韩比拼正酣。只是每每到了农心杯,中国队便显得有些不堪一击,这让棋迷们感到十分痛心疾首。于是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并非实力上的差异,那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棋手在团体项目中处于下风?当然,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尝试过回答这个问题,他们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从比赛用时到棋手的心态问题,却始终找不出一个合理的理由。可是无论如何,把原因推到比赛用时上显然已经不能够成立。也许过去我们的棋手不如韩国棋手擅长快棋,但随着网络围棋的普及以及国内一些快棋赛事的开展,大多数职业棋手也已经习惯了在读秒声催促下进行比赛。至于所谓的棋手心态问题,似乎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试问有哪个棋手不想取得胜利,为国争光呢?只是假如这些推测都不成立,我们究竟该怎么解释这个古怪的现象?

  时间回到1年多之前的北京,中国围棋队在亚运会上虽独占地利人和,却依然输得体无完肤。就在我们为了决定参赛人选进行漫长的22轮选拔赛之时,韩国队早早定下参赛人选,然后进行了长时间的封闭训练。本就民族情绪极其强烈的韩国棋手把亚运会放在了一切之前,团长梁宰豪更是立下“军令状”,若不夺冠便自动请辞。就是凭借着这样一种“只许胜不许败”的心态,韩国队最终独揽三块金牌,给中国队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耻辱。更令人遗憾的是那次惨败之后,除了领导责怪教练,教练责怪棋手之外,我们并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如果同样的比赛再举行第二次,多半中国队还是会输,并且输得莫名其妙,因为上到领导下到棋手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其实在团体赛上的成绩不尽如人意,很大程度上和中国围棋体制脱不了干系。因为拥有一个稳定的“编制”,所以不管是棋手还是教练,都缺乏一种忧患意识。就算输了棋,也不过是承担来自领导和棋迷的骂声,但过不了多久一切便会被淡忘,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正因为给自己留了后路,所以不管有意还是无心,棋手和教练就很难做到全身心地去投入比赛。如果我们也能做到像韩国队一样把赢棋作为唯一选项,因为假如输了就意味着教练被辞退,棋手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那全无后路的中国队是否也会因此拼尽全力?虽然棋手可能因为压力太大发挥失常,但很多时候人的潜能都是在被“逼上绝路”的时候激发出来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相信每个人都不会觉得陌生。只是人和动物一样,假如一下子被丢到滚烫的开水里,会条件反射似的拼命向外跳,但是假如一点点把水加热,我们往往就会被最初的舒适冲昏了头脑,等到意识到情况危急时已经完全丧失了应激能力。现在的中国围棋,似乎还沉浸在某些棋手个人的精彩表现,而忘记了团体赛才是体现一国实力的最好平台。

  希望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作为棋迷的担心,我们的棋手还能够展现出聂老当时中日擂台赛11连胜终结比赛的风采,以本届农心杯为契机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大力,赫哥,就看你们的了。

网友评论(0条)